汽油胶质是燃油在储存、运输或使用过程中,经氧化、聚合等化学反应生成的黏稠状物质,其来源既包括原油本身含有的不稳定组分,也可能在外界因素(如温度升高、光照照射、储存时间过长等)影响下逐渐形成。
一、胶质含量超标会对燃油使用及发动机工况造成多重负面影响:
发动机积碳加剧:胶质在发动机高温环境下易快速碳化,沉积于喷油嘴、进气阀、燃烧室等关键部位,导致喷油不均匀、进气效率下降,进而降低燃烧充分性,引发发动机动力减弱、油耗上升。
- 燃油系统堵塞故障:黏稠的胶质易附着在燃油滤清器滤芯、油路内壁,长期积累会导致供油不畅,严重时可能造成发动机启动困难、怠速不稳甚至熄火。
- 尾气排放污染增加:因胶质导致的燃烧不充分,会使尾气中一氧化碳、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上升,不符合环保排放标准。
HSY-8019实际胶质测定仪适用范围
本仪器适用于按照国家标准GB/T 8019-2008《燃料胶质含量的测定 喷射蒸发法》(等效采用ASTM D381标准方法),对航空汽油、车用汽油等燃料进行实际胶质含量的精准测定,为燃油质量检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持。
实验操作步骤(优化版)
1. 实验器具预处理
用专用胶质溶剂反复洗涤试验烧杯及配衡烧杯,直至无胶质残留痕迹;随后用清水*底冲洗,将烧杯浸泡于温和的碱性或中性实验室去污剂清洗液中,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以去除顽固污渍。
2. 烧杯干燥与冷却
用不锈钢镊子取出浸泡后的烧杯,先以自来水冲洗至无洗涤剂残留,再用蒸馏水进行最终漂洗;将洗净的烧杯放入150℃烘箱中干燥至少1小时,确保完*去除水分。干燥完成后,迅速将烧杯移入天平旁的干燥冷却容器中,密闭冷却至少2小时,直至烧杯温度与室温一致(避免温度差异影响称量精度)。
3. 仪器预热与温度设定
将量程为-5~+400℃的标准温度计插入蒸发浴右侧专用测温孔内;接通仪器电源,打开温控仪,设定加热温度为165℃,启动蒸发浴加热程序,仪器将自动升温并维持在设定温度(升温过程中需观察温度显示,确保无异常波动)。
4. 气源调节与压力锁定
开启空气压缩机,待气压稳定后,调节空气压力表,使指示值保持在0.035~0.04MPa范围内;确认压力稳定后,锁定空气流量调节旋钮,防止试验过程中压力波动。
5. 试样放置与装置安装
在蒸发浴的5个试验孔内,分别放入已加入试样、规格为φ51㎜×70mm的试验杯;在蒸发浴的5个排气口处,对应安装5只喇叭形喷气嘴,确保喷气嘴位置对准试验杯中心上方(保证空气均匀喷射至试样表面)。
6. 流量校准与温度确认
安装好温度计架,将温度计通过支架垂直插入3个试验杯底部,确保温度计感温端与杯底接触但不摩擦;缓慢旋开空气流量计调节旋钮,使流量计浮子平稳上升至600mL/秒(即36升/分钟)的标准流量值。持续监测3个试验杯底部的温度,当温度均稳定在150~160℃范围内时,取出温度计,仪器正式进入空气蒸发法实际胶质测试状态。
7. 试验计时与过程监控
根据试验标准要求设定计时器时长,取下计时器罩壳,输入规定的试验时间后按下计时开关;计时器将实时显示剩余时间,试验结束时自动发出报警提示。试验过程中需定期观察仪器运行状态,确认空气流量、蒸发浴温度保持稳定,无漏气、异响等异常情况。
8. 后续处理(补充步骤)
试验结束后,先关闭空气压缩机,再切断仪器电源;待蒸发浴自然冷却至室温后,取出试验杯,按照称量规范进行后续胶质质量称量与计算,完成整个测试流程。